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
	
 
糖尿病起因:
遗传、饮食和肥胖、病毒感染的自身免疫系统、情绪和精神因素、酒色因素和化学药物、胰岛疾病、妊娠。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而且年龄在40岁以上
2、40岁以上的肥胖者,尤其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者
3、毛囊炎、痈等皮肤病感染反复不愈
4、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
5、反复外阴瘙痒及泌尿系感染者
6、近期体重下降,原因不明者
7、经常发生反应性低血糖者
8、视力下降者
9、多次流产、死胎、羊水过多者
10、原因不明的体表溃疡患者
	
 
糖尿病并发症:
低血糖、肥胖、冠心病、脑血管、皮肤病变、眼病、动脉粥硬化、肾病、足病、神经病变、性功能异常、骨关节病变、肺部感染、口腔病变、胃轻瘫、周围动脉病变、肝胆病变
	
 
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一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毒物等因素诱发机体产生异常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分泌减少,多数患者体内可检出抗胰岛β细胞抗体。
二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致病因子的存在,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首先累及胰岛,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是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
年龄的区别:
一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一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二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一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一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二型糖尿病。
体重的区别: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二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减低,而一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症状的区别:
一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二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二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一型糖尿病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的起病时间。
并发症的区别:
一型与二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一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酸症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一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二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一型糖尿病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治疗的区别:
一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二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素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妊娠糖尿病:
妊娠时胎盘会发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生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糖尿病的常发时期
特殊糖尿病:
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如早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英文名称MODY)、胰岛疾病(如胰腺切除)、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肢多肥大症等)以及药物因素(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利尿剂等)所致的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对有明确病因的糖尿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五驾马车:
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检测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
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类和胰岛素类
血糖控制的最佳范围是:
空腹3.9-6.1mmol/L 、 餐后3.9-7.2mmol/L
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6.5%
空腹血糖(FPG)≧6.1mmol/L。空腹的定义是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口服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OGTT)≧11.1mmol/L
OGTT:糖耐量试验 FPG:空腹血糖 IGT:糖耐量降低 PBG:餐后血糖
IFG:空腹血糖受损 GDM:妊娠糖尿病 GHB: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的类型有:
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糖尿病
	
 
测量体重的标准:
(身高—100)公斤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
糖尿病酮酸症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透综合征,低血糖并称糖尿病四大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下肢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常用的糖尿病种类除了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八大类之外,AACE/ACE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将降糖药种类增加至十二种,为让大家更好的掌握各类降糖药的特点以及不同降糖药在临床使用中的区别,现简单总结如下:
	
	 
	 
						种类 
					 
						双胍类 
					 
						SGLT-2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α-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 
					 
						达格列净 
					 
						利拉鲁肽 
					 
						阿卡波糖 
					 
						西格列汀 
					 
						瑞格列奈 
					 
						作用机制 
					 
						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抑制SGLT2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并降低肾糖阈,增加尿糖排泄 
					 
						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 
					 
						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消化吸收 
					 
						促进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 
					 
						刺激胰岛素分泌 
					 
						药动学 
					 
						原形由肾脏排泄 
					 
						UGT1A9代谢;主要经肾脏排泄 
					 
						少量经肾、胆汁排泄 
					 
						原型及其降解产物自尿排出 
					 
						  
					 
						主要以原型从尿中排泄 
					 
						主要通过CYP2C8代谢,胆汁排泄为主 
					 
						常见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泌尿系感染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低血糖 
					 
						使用范围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者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国内指南 
					 
						一线首选 
					 
						- 
					 
						三线 
					 
						一线备选 
					 
						二线 
					 
						一线备选 
					 
						国外指南 
					 
						单药治疗 
					 
						优先选择 
					 
						单药治疗 
					 
						单药治疗 
					 
						单药治疗 
					 
						单药治疗 
					 
						单药治疗 
					
		
			
				 
			
					 
				
					 
				
					 
				
					 
				
					 
				
					 
				
					 
			
				 
			
					 
				
					 
				
					 
				
					 
				
					 
				
					 
				
					 
			
				 
			
					 
				
					 
				
					 
				
					 
				
					 
				
					 
				
					 
			
				 
			
					 
				
					 
				
					 
				
					 
				
					 
				
					 
				
					 
			
				 
			
					 
				
					 
				
					 
				
					 
				
					 
				
					 
				
					 
			
				 
			
					 
				
					 
				
					 
				
					 
				
					 
				
					 
				
					 
			
				 
			
					 
				
					 
				
					 
				
					 
				
					 
				
					 
				
					 
			
				 
		
	
					 
				
					 
				
					 
				
					 
				
					 
				
					 
				
					 
			
 
| 
					 种类  | 
				
					 磺脲类  | 
				
					 噻唑烷二酮类  | 
				
					 胰岛素类  | 
				
					 人胰淀素类似物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 
				
					 胆酸螯合剂  | 
			
| 
					 代表药物  | 
				
					 格列喹酮  | 
				
					 吡格列酮  | 
				
					 胰岛素  | 
				
					 普兰林肽  | 
				
					 溴隐亭速释制剂  | 
				
					 考来维纶  | 
			
| 
					 作用机制  | 
				
					 刺激胰岛素分泌  | 
				
					 改善胰岛素抵抗  | 
				
					 补充胰岛素  |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延迟胃排空,调节食欲  |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对葡萄糖的利用  | 
				
					 作用胃肠道以降低葡萄糖的吸收  | 
			
| 
					 药动学  | 
				
					 主要胆汁排泄  | 
				
					 主要以原型或代谢产物胆汁排泄  | 
				
					 肝肾代谢,尿排出  | 
				
					 肾脏代谢  | 
				
					 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  | 
				
					 不经人体吸收  | 
			
| 
					 常见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低血糖  | 
				
					 体重增加、骨质疏松  | 
				
					 低血糖,体重增加  | 
				
					 胃肠道反应,低血糖  | 
				
					 恶心、呕吐、头痛  | 
				
					 头痛、无力  | 
			
| 
					 使用范围  | 
				
					 2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 
				
					 1型和2型糖尿病  | 
				
					 FDA批准1型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辅助治疗  | 
				
					 FDA批准2型糖尿病  | 
				
					 降糖辅助治疗  | 
			
| 
					 国内指南  | 
				
					 一线备选  | 
				
					 二线  | 
				
					 三型或强化治疗  | 
				
					 -  | 
				
					 -  | 
				
					 -  | 
			
| 
					 国外指南  | 
				
					 单药治疗  | 
				
					 单药治疗  | 
				
					 二联治疗  | 
				
					 二联治疗  | 
				
					 二联治疗  | 
				
					 二联治疗  | 
			
	
	
从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AACE/ACE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方案两大指南的推荐中可以看出,其均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首选用药,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格列奈类为二甲双胍之后推荐的次选用药。其中SGLT-2抑制剂、人胰淀素类似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胆酸鳌合剂对应的降糖药物未在中国糖尿病指南中有所体现,而在AACE/ACE糖尿病指南中均将其作为二联疗法中的选择物之一。
	
	
	
	
	


